中信建投研报称,巨型低轨卫星星座的建设和运营,具有周期长、技术集成度高、高风险等工程特点。我国国有民营企业纷纷布局,卫星研制与火箭发射模式逐步转型,商业航天力量有望加速低轨互联网布局进程。同时,随着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的首飞、多款可复用商业航天火箭计划发射,卫星互联网海外开展试运营业务,预计2025年我国星座整体建设进程将迈入新的阶段。政策监管、技术突破与生态协同正合力推动中国商业航天进入高质量发展拐点。政策监管明确:国家航天局7月21日发布商业航天全寿命周期质量新规,明确“终身追责制”与高风险项目独立评估,倒逼企业从“野蛮生长”转向技术与管理双轮驱动,加速行业洗牌;技术攻坚提速:垣信卫星13.36亿元发射服务招标(一箭18星/10星)释放组网加速信号;生态协同扩容:国家航天局主导的商业航天创新联合体7月22日开放50家成员准入,以“技术共研—数据共享—风险共担”机制补全产业链短板。
全文如下
中信建投:政策、技术、生态三箭齐发,商业航天迈入“组网提速+质量筑基”新阶段
政策监管、技术突破与生态协同正合力推动中国商业航天进入高质量发展拐点。政策监管明确:国家航天局7月21日发布商业航天全寿命周期质量新规,明确“终身追责制”与高风险项目独立评估,倒逼企业从“野蛮生长”转向技术与管理双轮驱动,加速行业洗牌;技术攻坚提速:垣信卫星13.36亿元发射服务招标(一箭18星/10星)释放组网加速信号;生态协同扩容:国家航天局主导的商业航天创新联合体7月22日开放50家成员准入,以“技术共研-数据共享-风险共担”机制补全产业链短板。

巨型低轨卫星星座的建设和运营,具有周期长、技术集成度高、高风险等工程特点。我国国有民营企业纷纷布局,卫星研制与火箭发射模式逐步转型,商业航天力量有望加速低轨互联网布局进程。同时,随着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的首飞、多款可复用商业航天火箭计划发射,卫星互联网海外开展试运营业务,预计2025年我国星座整体建设进程将迈入新的阶段。
政策监管、技术突破与生态协同正合力推动中国商业航天进入高质量发展拐点。政策监管明确:国家航天局7月21日发布商业航天全寿命周期质量新规,明确“终身追责制”与高风险项目独立评估,倒逼企业从“野蛮生长”转向技术与管理双轮驱动,加速行业洗牌;技术攻坚提速:垣信卫星13.36亿元发射服务招标(一箭18星/10星)释放组网加速信号;生态协同扩容:国家航天局主导的商业航天创新联合体7月22日开放50家成员准入,以“技术共研-数据共享-风险共担”机制补全产业链短板。
1、垣信卫星13.36亿招标发射服务,民营商业火箭有望加速入局。近日,中国招投标公共服务平台发布了《2025年运载火箭发射服务采购项目》招标公告,拟采购“一箭10星/一箭18星”两种搭载规格的火箭发射服务,7次发射服务累计将发射卫星94颗,招标金额13.36亿元(133600万元),招标人为上海垣信卫星科技有限公司。
公告显示,招标内容为共计7次运载火箭发射服务,包括4次一箭10星运载火箭发射服务和3次一箭18星运载火箭发射服务,该项目为在轨交付。服务/交付周期为自合同签订之日起至2026年3月。7次发射将累计完成94颗卫星发射。最高限价方面,包件一的含税单价为55000元/公斤(卫星);包件二的含税单价为50000元/公斤(卫星)。投标人可选择一个或多个项目投标,项目允许兼投兼中。
一箭10星服务的投标产品(或该型号的参与招标的技术基线状态版本)须具有950公里近极轨道不小于2.8吨的运载能力;且投标产品在公告发布日之前有成功飞行经验,需提供签署版《飞行结果分析评审结论》。
一箭18星服务的投标产品(或该型号的参与招标的技术基线状态版本)须具有800公里近极轨道不小于4.8吨的运载能力,并承诺2025年12月底之前完成该型号的首飞任务。
截至7月,千帆星座共发射组网90颗星。预计今年下半年起,各型民营大液体火箭将迎来密集首飞,我国卫星互联网建设或将开始提速。
2、国家航天局发布商业航天监管通知,商业航天全寿命周期质量管理新阶段。7月21日,国家航天局官网发布《关于加强商业航天项目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首次系统性地对商业航天项目全寿命周期质量监管作出明确规定。新规旨在提升商业航天项目质量水平,规范行业管理,促进有序发展。
监管机制创新:构建“三位一体”责任体系。首次明确商业航天项目承担方为质量终身责任主体,覆盖研制、发射、在轨运行直至退役处置的全链条环节,要求建立可核查的质量管理体系。
政策出台背景:安全事件倒逼行业规范化提速。2024年天兵科技火箭试车坠毁事件引发社会对商业航天安全性的广泛质疑,暴露了部分企业为追求技术突破而忽视风险管控的行业乱象。此次新政直击痛点,将 “型号首飞/复飞高风险项目” 列为监管重点,要求出厂前强化隐患筛查,必要时由国家航天局介入独立评估。
行业或将加速洗牌,利好头部技术企业。此次新政不仅是回应安全危机的管控升级,更是中国商业航天走向规模化、国际化的必经之路。随着 “终身追责+分级监管” 框架落地,行业将从资本驱动的无序竞争,转向技术与管理双轮驱动的高质量发展。
3、国家航天局商业航天创新联合体扩容,国家队主导生态、民企专注突破、数据驱动应用。国家航天局主导的商业航天创新联合体于2025年7月22日发布扩容邀请,计划新增50家成员单位,此举标志着我国商业航天从“核心生态构建”迈向“全产业链协同”的关键跃升。
国家航天局于2025年4月24日倡议发起的商业航天创新联合体(以下简称“联合体”),是我国首个覆盖商业航天全产业链的“政产学研用”协同平台,标志着行业从分散竞争迈向生态化协作的关键转折。
此次扩容恰逢国家航天局发布《商业航天项目质量监督管理通知》(7月21日)的次日,新政明确“质量终身追责制”和“高风险项目独立评估”机制。联合体扩容要求新成员“遵守航天领域规范、无重大违法违规记录”,实质将政策要求前置为生态准入门槛,推动行业从“被动合规”转向“主动自治”。
联合体非传统意义上的行业协会,而是以 “技术共研-数据共享-风险共担” 为内核的新型创新共同体。其成立标志着我国商业航天正式进入 “国家队主导生态、民企专注突破、数据驱动应用” 的高质量发展阶段。

1、卫星互联网建设不及预期。卫星互联网产业系国家重点扶持的战略新兴产业,随着卫星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国家可能会出台新的政策和法规来规范和指导产业的健康发展,这些政策和法规的调整可能会对行业的生产运营和投资决策产生影响。
2、技术突破不及预期。尽管中国在卫星互联网领域取得了一系列进展,但与国际最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一定的技术差距。如何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特别是在一箭多星、低成本制造等方面,仍是制约产业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
3、频谱和空间资源争夺。随着低轨道卫星数量的急剧增加,频谱资源和空间轨道资源的争夺将日益加剧。如何在国际上协调和争取更多的频谱和轨道资源,以确保我国卫星互联网系统的稳定运行,是一个长期和复杂的挑战。
(文章来源:人民财讯)
文章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澐甲财经立场,版权归原发布者所有https://789877.com/8387/